产品介绍: 赤藓糖醇简介 赤藓糖醇是21世纪流行的一种填充型甜味剂,号称“零”热值配料。赤藓糖醇具有结晶性好,吸湿性低,易于粉碎等特点。在相对湿度90%以上环境中也不吸湿,比蔗糖更难吸湿;赤藓糖醇对热和酸十分稳定,在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下,几乎不会出现褐变或分解现象,能耐硬糖生产时的高温熬煮而不褐变。 一、赤藓糖醇的生产工艺概述 葡萄糖+营养液+天然菌种(解脂假丝酵母)→发酵→提纯、过滤→结晶、干燥→高纯度结晶赤藓糖醇。赤藓糖醇的生产流程完全是天然发酵过程。 二、赤藓糖醇的物化性质 赤藓糖醇为白色、光亮粉末或结晶,能溶于水,成为无色不黏稠的液体。它的物化性质类似其他多元醇,具体如下: (1)耐热性 赤藓糖醇的耐热性很强,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会产生分解及加热变色;不含还原性端基,即使在于氨基酸共存的情况下,也不会发生麦拉德反应。 (2)吸湿性 赤藓糖醇的吸湿性在糖醇及蔗糖等甜味剂中是最小的。在温度为20℃、相对湿度为90%的环境中,放置五天后的吸湿增重,山梨醇约为40%,麦芽糖醇约为17%,蔗糖约为10%,而赤藓糖醇为2%以下。 (3)溶解热 赤藓糖醇在结晶状态下食用时,会在口腔内产生清凉的感觉,在水中的溶解热约为葡萄糖的3倍,山梨醇的2倍。 (4)粘性 赤藓糖醇的粘度较低,25℃、30%(W/W)的赤藓糖醇水溶液的粘度仅为3.0cp,易于在食品加工中使用。 三、赤藓糖醇的其他性质 (一)甜味特性 赤藓糖醇甜度是蔗糖的60%-70%。溶于水时会吸收较多的能量,溶解热-97.4J/g,使用时有一种凉爽的口感特性。其甜味纯正,甜味特性良好,与蔗糖的甜味特性十分接近,无不良后苦味。与糖精、阿斯巴甜、安赛蜜共用时的甜味特性也很好,可掩盖强力甜味剂通常带有的不良味感或风味。如赤藓糖醇与甜菊苷以1000:(1-7)混合使用,可掩盖甜菊苷的苦后味。 (二)赤藓糖醇的营养及功能特性 虽然它在化学上属于多元醇,但由于分子量小,它与其他多元醇的人体中的消化情况不同,因而使之在健康食品配方设计中具有独特地位。 赤藓糖醇具有如下几种营养性质:①含非常低的热量,几乎接近于零;②优异的消化耐受性;③对糖尿病适合;④非致龋齿性。 它在小肠中能迅速地被吸收,80%从尿中很快排出,残留的分解物极少,它不影响血糖值,因此可被糖尿病患者所接受。由于它不能被口腔中微生物所利用,所以不会引起龋齿。 (三)代谢特性 赤藓糖醇是小分子物质,通过被动扩散很容易被小肠吸收,大部分都能进入血液循环中,只有少量直接进入大肠中作为碳源发酵。然而,进入血液的赤藓糖醇又不能被机体内的酶系统所消化将解,而只能透过肾从血液中滤去,经尿排出体外。 就因为它独特的代谢特性,决定了它的极低能量值。进入机体内的赤藓糖醇中有80%通过尿排出,这部分显然不提供能量。另有20%进入大肠中,假设其中有半数(已是最大估计量)被肠道细菌发酵成不饱和脂肪酸,并被重新吸收和代谢。这样分析得知,被摄入的赤藓糖醇中最多只有5-10%的有能量价值,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。赤藓糖醇的能量值仅为0.84kJ/g是所有多元糖醇甜味剂中能量值最低的一种。 (四)高耐受量 由于进入机体内的赤藓糖醇中有80%会迅速彻底地被小肠所吸收,避免了不吸收物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。 小肠内壁高度的不吸收碳水化合物会产生很高的渗透压,这样导致小肠壁粘膜表面产生水流,故引起了腹泻。而不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大肠中,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挥发性物质,超出了能通过血液重新吸收和随粪便排出的数量极限,故而产生了肠胃胀气。这两种副影响的程度大小还与摄取者个人的具体身体素质有关,严重者有时还会出现腹部痉挛和肠内翻滚现象。对于赤藓糖醇现象来说,由于大多能被小肠所吸收,故其耐受量很高,副作用很小。 一般人服用30-50g/d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。